【讲堂实录】园区运营的这块利润你是不是错过了?

2024年4月2日,忻世科技与亿翰智库携手呈现的《产业园区双碳建设与能源管理大讲堂》第三讲——《园区运营的这块利润你是不是错过了?》如期开播。

以下为课程实录:

PART1 园区运营的这块利润你是不是错过了?

#01

转供电

今日聚焦收入板块,首要议题为转供电环节。对于转供电的概念,或许存在不同的解读。但在此,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名词术语,而应关注其实际应用与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企业宣传通过无人抄表等技术,降低了人工费用,进而减少了运营成本。然而,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技术手段只是转供电环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转供电并不仅仅关乎电表的安装,更涉及到能源的有效计量与管理。

此外,关于电费收取的问题,传统的由物业或运营商代收的方式可能存在拖欠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线上应用程序提供了预存和提醒功能,帮助用户及时缴纳电费,并防止拖欠。同时,这些应用还提供了远程断电和负电控制的功能,以确保电力的正常供应。但需要强调的是,远程断电和负电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与政策规定发生冲突。

除了电费管理方面的应用外,转供电系统还可以与光伏储能设备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项目的总体电费支出。此外,公共能耗费用也可以根据整个系统的计量进行分摊,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费用分配。

最后,关于无人抄表和防止拖欠电费这两个关键痛点,我们将重点分享其解决方案和实施效果。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转供电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动转供电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转供电问题中,设备费用如何分摊是讨论的核心。对于新建的园区,我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接口清单,并建议在建设阶段就将这些设备纳入,以适应智慧园区管理的长远需求。若园区已建成,费用的来源则不能仅依赖运营公司。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解决方案,如租赁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应对这一挑战。

在转能源剂量系统中,涉及的设备系统和终端种类繁多。其中,智慧电表采集器、水表燃气热量和智能网关的拓扑结构等是常被使用的设备。在园区管理端,这些设备主要用于电费和用电结算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对于租户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小程序或APP方便地交纳电费、查询用电情况等,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用电管理。这不仅是转供电系统的基本功能,也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需要引起大家关注的是在两部制用电的项目中,若涉及光储系统或基础电费的分配问题,建议采用转供电的智慧计量体系。此体系的缺失可能导致电费分配困难,甚至出现用电功率与费用不对等的情况,这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尽管按基本电费每月进行分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但并非所有工厂所有者或租户都能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园区运营商上报的用电功率与实际使用往往存在偏差,这主要源于用户希望占据优势的心态。因此,很多园区在这方面存在亏损。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收到了许多关于此问题的咨询。为解决此问题,首先需检查电表类型,确保具备功率计量功能。若弱电公司对两不知用电了解不足,即便安装了智慧电表,但若无功率计量功能,将无法有效分摊基础电费和光伏储能费用。

因此,对于涉及两部制用电或光储系统的项目,强烈推荐采用具备功率计量功能的智慧电表。此外,转供电的分账功能能够清晰展示各用户的用电量和功率,确保园区运营商不亏损。

此外,深入来看,实际上园区内的工厂和整体设施在电力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潜力和优势。每个工厂都配备了冷热复合光伏系统、分布式储能设备,甚至包括自有的储热和除冷设施。此外,园区整体与电网之间也存在复合关系,涵盖了储能等多个方面。这些电力相关设备可以被共同利用,从而实现对园区整体容量的有效管理。

从提供的图表中可以看出,红色的线代表没有互动的复合曲线,而其他线条则展示了与园区整体有互动的复合情况。明显的是,整体的功率下降了约1/6,这部分功率与基础电费直接相关。因此,对于寻求转供电合作的项目,务必深入考察合作伙伴的整体电力设计能力,以确保实现最佳的电力管理效果。

在选择供应商和产品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针对计量设备单一制的情况,如果是单一制电价,建议选择无功版本。若不确定,推荐选择有功版,因为市面上存在供应商以租赁形式提供设备的情况。在考虑租赁费用时,务必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保费用合理且符合实际需求。过于低廉的租赁费用可能暗示产品质量或服务可靠性存在问题。

其次,关于产业园区物联网系统之间的打通,一般有2中方式:通过设备连接或通过设备厂商的平台连接。然而,建议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台,专门处理能源类设备的互通问题。这样做可以确保强电设备如光储、蓄冷设备等与物联网系统之间的有效连接和控制,并实现数据的观看、查询和分析等功能。同时,若需实现电力系统之间的耦合,即各系统相互借用能力,也应通过能源管理中台来实现。

此外,在选择产品时,应注意通讯协议的兼容性。尽量选择大品牌的产品,以适配更多的系统。企业内部IT部门应对设备通讯协议进行审查,以确保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避免后期出现高昂的集成成本。

最后,转供电过程中的公摊能耗等费用空间因省份而异。在分电过程中,应关注各省份的监管政策和费用空间情况,以确保合规性和收益最大化。特别是在中西部和华南地区,费用空间可能较大,但需注意遵守当地法规,避免违规行为。

#02

智慧充电

智慧充电领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充电车、充电桩的制造厂商以及运营厂商等。从提供的全景图可见,整车制造商、充电运营商以及地方电网企业等都参与到整个充电系统的运营中。当前,运营商与制造商是分离的,运营商承担更多充电安全的责任。业界升级的主要方向是高压快充,以提升电压和电流配置。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电压高、充电速度极快的超级快充产品。在当下,我们不建议园区内尝试这种极速充电产品,因为技术尚未成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充电速度的快慢对于园区运营而言,并非关键的品牌或技术亮点。一旦发生火灾或安全事故,运营商将承担消防安全和社会责任。因此,建议避免与一些充电厂商冒险尝试此类产品。相反,光储充结合,尤其是快充的储能模块与园区的互动,是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方向。对于公共充电桩的痛点,包括盈利模式,主要成本在于设备租金、输电费用和运营成本。园区运营商可以通过出租设备获得租金收入,并收取与运营商紧密相关的服务费。

政策补贴的最新动态向大家汇报如下:目前,充电装的建设补贴正经历调整阶段。以往,充电装建设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但现在补贴的重心已转移至运营阶段。这是我们整理的2022年和2023年充电装补贴政策概览,其中明确显示出补贴向运营端倾斜的趋势。这一变化意味着,运营商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运营平衡投资回报。我们可与充电运营商密切沟通,以探讨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部分补贴。我们预计,未来的运营补贴将保持稳定,为新能源场站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选择合作伙伴以及进行谈判时,需考虑两种主要的合作模式:租金模式和分成模式。租金模式通常基于项目的地理位置、人流量等因素,费用在几百元至数千元之间。而分成模式则主要根据服务费的10-20%进行分配。在选择合适的模式时,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若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具备谈判优势,则可灵活选择供应商。

谈判过程中,商务对价的确定至关重要。无论是选择20%、10%的分成比例,还是车位租金的定价,都需要充分参考周边情况,以争取更有利的谈判条件。同时,设备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型品牌如特来电、新兴充电等,虽然设备成本较高,但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选择知名品牌。

对于地理位置偏僻的项目,如多数产业园区所面临的情况,由于大厂可能不愿投资慢充或非机动车充电设施,建议将快充、慢充和机动车充电设施捆绑招商。这样有助于吸引具有品牌优势的合作伙伴。若实在无法引进大品牌,可考虑与当地的小型个人投资人合作。

针对两部制用电的园区,特此强调,务必要求服务商申请专用变压器,此举将有效降低费用支出。在园区建设阶段,关于变压器增容的需求较为普遍,但新能源电力为专用电力,与园区整体变压器的容量无直接关联。此外,申请专用变压器的流程无需园区运营商亲自办理,可交由供应商负责。若园区业主方未能及时采取此项措施,将可能面临每月额外2万余元的基本电费支出,对园区运营构成经济压力。因此,为确保园区经济效益,务必落实专用变压器的申请工作。此举不仅有助于降低基本电费,还可为园区变压器腾出更多容量空间。

在此,我需要强调一些关于充电桩的风险点。我们选择充电桩产品时,应持谨慎态度,因为充电桩涉及到散热、设备老化、水浸等多重风险。在增设充电桩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均可能出现。除了受市场上品牌影响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这些问题。我建议您检查与充电桩合作伙伴的合同条款。

根据法律规定,公用和专用充电设施的安全责任由所有权人和运营企业共同承担。因此,合同中关于运营企业的约定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您选择了高压充电设备,一旦设备自燃,作为运营企业,您必须明确合同中规定的责任方。合同应明确运营商是双方共同运营还是仅由合作伙伴运营,园区运营商无需承担此类风险。

为了确保安全和质量,建议您选择有品质保障的大型服务商,并谨慎考虑自建充电站的运营。如果您有前瞻性的布局,希望涉足充电或光储充领域,我建议您与大型平台合作,利用其品牌和产品。切勿因贪图便宜而选择普通小厂生产的充电设备。

此外,我为您整理了2023年突破五万台的充电桩相关数据。在选择充电桩时,请务必关注其应用情况和市场反馈。

现向大家介绍一个专题,即城市级充电市场。通常,园区运营商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城市级充电站项目相较于园区级项目具有更高的价值,涉及交通运输、发改委能源及工信部等多个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通常是区县级以上单位,负责统一规划城市充电计划。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当地国企出资,委托运营商进行城市充电网络规划及大运营管理;二是充电运营商与城市国企共同成立运营公司,负责城市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部门为此设有专项资金,因此,建议各位在与相关国企或政府合作时,考虑将此项业务与园区运营相结合。政府将出资采购线上充电设备,这为各方带来了商机。关于后续运营问题,头部充电单位或我公司将为运营商提供技术知识服务。如有意向,可与我们或其他充电运营合作伙伴联系。

#03

增值服务

园区运营商若想深入参与工业企业的整体运营流程,能源管理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切入点。强调一下,通过能源管理,园区运营商能够更有效地介入各工厂的运营环节。这是因为,园区内能量的协同管理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电化学储能,综合考虑园区的热水、热气、电力和制冷等各个环节,可以实现显著的节能效果。

我们团队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水、热、气、电网的协同管理为企业节省电费。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在广东省,这种协同管理策略有望为企业节省高达50%的电费,而在浙江省,也能实现30%的节省。这种节省的电费量非常可观,相当于每个园区所有企业每月的总用电量减少一半。因此,园区能量协同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与园区内企业交流时,您可以强调,选择您所在的园区运营商,不仅是因为我们能够提供整体的能量协同管理方案,还因为我们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种管理方案涉及到四大类收入来源,包括光储、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智能化以及碳中和等项目。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展示园区能量协同管理的全景图。这张图涵盖了园区内与能量相关的所有设备,如发电、储能、电网、水热气电等。此外,您还可以看到三联工设备以及不同能量流之间的交汇点。这些交汇点正是不同能源之间进行交换的关键位置,每个交换过程都可以通过智慧化控制进行优化。

与我们合作的园区,无论是进行局部节能改造还是全面的光储项目,我们都会提供能源管理中台作为支持。这一中台将以半卖半送的方式提供给园区运营商,旨在帮助我们的战略合作企业更好地管理园区的能量。

最终的目标是促进我们共同实现工业领域的能源效率提升和节能减排。园区运营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他们具备整合资源和推动实施的能力。尽管初步预计的10%的提升比例可能显得保守,但实际操作中,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一比例有望实现数倍的增长。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深入探讨工业智能化这一概念。尽管听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其实它的核心在于五大类技术。首先,是运营管理相关的技术,这涉及到生产线的物料设计、物流规划、控制驱动以及传感设备等方面。其次,是IT相关的信息技术,这包括供应链管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这两项技术因行业而异,对园区运营商来说,切入难度可能较大,除非具备特定行业的深厚背景。

因此,我建议我们重点关注能源技术,这是一个跨行业的通用领域。无论是制造业、液晶显示、食品加工还是生物医药,这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都是相似的,如水、冷、热、电等。施耐德等公司从工业智能化的角度总结的能源技术,与我们园区所关注的能源技术并无本质区别。这包括能源系统仿真、微电网调度、虚拟电厂运营、分布式发电、储能模块以及碳管理和能效平衡管理等。

能源技术是我们在高附加值产品中切入工厂内部的一个绝佳机会。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划和政策补贴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能源设备的管理和更新可以享受国家补贴,并可以申请绿色金融支持。通过重新评估设备价值,我们可以实现与工厂和企业的共赢。同时,作为园区运营商,我们也有能力要求工厂采用我们的能源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创造价值。

此外,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也是两个重要的领域。虽然这些技术相对成熟且通用,但它们在工业智能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例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都依赖于工业设备的物联网和故障排查等数字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推动工业智能化和能源效率提升的进程。通过合作与创新,我们有望共同实现工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其他可销售的产品,我们已在之前两节课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光储一体化服务不仅适用于园区,各个工厂亦可根据自身需求独立采用。此外,节能技术改造同样是一个重要方向,这涉及对工厂内部的照明、空调、风机、泵类、压缩机以及制冷、制热、除冷、储热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我们建议您与能源管理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发掘这一领域的潜在收益。

在当前市场上,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等碳相关概念备受关注。许多人对碳产品的商业应用表示出浓厚兴趣,因此,我将在此分享一些相关信息。虽然这些概念广泛,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碳产品并不多见。

首先,碳足迹和碳排放报告是碳产品的基石,然而它们的商业价值相对较低。通常,这些报告的成本在3万元左右。政府每年会设定预算用于此类报告的编制,各工厂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资金分配采取先到先得的原则。一旦预算用尽,后续申请者需自行承担费用。这些报告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政府监管,并非企业的刚性需求。

此外,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等职业认证,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明确的行业要求或证书要求。成功的碳管理实践者多来自大型跨国企业或专业机构,他们在为企业或政府提供碳管理服务时,并不需要特定的职业认证。然而,有兴趣深入了解碳市场的个人或企业可以通过参加相关课程或研讨会,如上海碳交易中心等,来增进对市场的了解。

在碳关税方面,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盈利点,但实际上,碳关税并非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碳关税主要面向出口到欧盟等地区的商品,企业需要提供完税证明以符合相关法规。虽然抽查是随机的,但一旦被查出问题,企业可能面临罚款和市场禁入等风险。因此,企业在考虑碳关税时,应更多地从合规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

在更高级别的碳产品方面,如碳达峰实施方案、碳管理体系、碳监测系统等,其成本通常在六位数至七位数之间。这些项目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零碳生产的关键。企业如欲申请绿色工厂或零碳工厂补贴,必须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和碳监测系统。此外,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等也是可申请政策补贴的领域。各级政府提供的补贴金额逐级递增,从市级政府的十几万、几十万到省级政府的一两百万,再到国家级的几百万不等。

最后,原材料替代和生产设备汰换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步骤。例如,采用竹子等可再生资源替代传统木材,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还可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商业利益。这是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在实际运营中能够盈利的领域。

PART2 问题探讨

亿翰智库 黄新云:现在很多园区,特别是政府的园区,他会去做能源站,就是有这种储冷型的,也有储热性的。这种能源站这一块,如何理解这种业务?

忻世科技尚美辰:除冷储热,作为储能的一种形式,其原理与电化学储能类似。均是利用谷电电价将冷热能量储存,待白天需要或利用余热时,再从中提取。相较于电化学储能,除冷储热减少了一个转化环节,从而提高了整体储能效率。对于以冷热应用为主的园区,这一方法将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回报周期来看,此类项目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

然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跨园区的表外储冷、储热项目。一些国企正在主导此类项目,计划将多个园区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储能。尽管他们可能会设计出看似合理的股权结构,但电网公司对此类行为持反对态度,如果能源使用方选择绕过电网直接进行能源交换,电网公司将面临收入损失的风险。

此外,其他能源领域的国企,如石油、天然气等,也可能试图涉足储能领域。他们可能会通过成立独立公司等方式,尝试在储能市场中分一杯羹。然而,此类行为同样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涉及政治风险,因此不建议大家参与此类跨园区的能源交换项目。

对于园区内部的储能项目,只要投资合理、资金来源有保障,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充分考虑投资回报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园区内部的储能项目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亿翰智库 黄新云:包括光储充一体,包括这个楼顶的这个光伏,包括节能的改造当中,其实工程上都是要去动电路的,当中其实都可能会有一些风险,像这种风险,或者说供应商选择方面,有什么比较好的这个规避办法吗?

忻世科技尚美辰:若您寻找的供应商以及整个流程,包括设计与施工环节均符合法规要求,那么实际上并不需要过分担心我之前所描述的风险。我之前的表述可能有些夸张,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您确保合规性,出现问题的概率是很低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除了考虑其品牌知名度外,您还应该参考其过往的项目案例,了解其本地团队情况,以及是否使用外包团队。若使用外包团队,建议您进一步了解其投资商所使用的外包团队。同时,请避免使用国产小场库存电子产品,以确保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亿翰智库 黄新云:其实我们了解到现在园区这个很多其实都是类似于像emc模式,就是节电之后的收益分成,那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emc模式比如说我是一个园区。每程我和你们直接进行合作,那他如何去度量我节电的量?最后我如何跟你进行这个这个收益上的这个具体的分成的时候,我如何跟你在财务上有相关的这样的一个往来呢?

忻世科技尚美辰:存在两种主要模式。首先是能源托管模式,该模式已纳入国家立法体系,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行业指导办法均可查阅。在能源托管中,我们会依据过往三年的总体用电额度,例如三年分别为80、110、120,平均后为100,通过各种节能措施帮助客户实现节能。客户无需关心具体节能量,而是根据前期商定的比例与运营商进行收益分成。这是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涉及使用我们的能源计量设备。无论采用何种能源管理模式,能源计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的设备可以精确记录每月、每个设备的用电量。客户可以根据实际用量与我们商定收益分成比例。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课件↓↓↓



相关合作交流,敬请垂询

产城观察网近期推文一览:
园区供需分析 | 工业篇(4月)、工业篇(6月)、工业篇(7月)、工业篇(8月)、工业篇(9月)、工业篇(10月)、工业篇(11月)、土地篇(1月)、土地篇(2月)、土地篇(3月)、土地篇(4月)、土地篇(6月)、土地篇(7月土地篇(8月)、土地篇(9月)、土地篇(10月)、土地篇(11月)、土地篇(12月)土地篇(24年1月)、土地篇(24年2月)、土地篇(24年3月)
园区市场 | 江苏产业园区市场、安徽产业园区市场
产业研究 | 无人机、集成电路、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分布式光伏、医疗影像、半导体、人工智能
行业研究 | 产业园区年中策略、物流产业化、园区运营、产业地产分销代理商“六大流派”、杭州园区轻资产怪物房、产业园区从“产业招商”到“商招产业”、什么是真正的“工业上楼”?2024产业园区发展十大预测2024产业园区十大“幻觉”,来看看中了几招(上/
企业研究 | 联东集团、万洋集团、中南高科、润城新产业、金地威新、华夏幸福、中电光谷
园区案例 | 南山红花岭智造产业园、格力三溪科创小镇、自贸壹号、天安云谷、中城坪山生物医药系列园区、金地威新嘉定智造园、松湖智谷、广州时代芳华里东谷创业园金地威新·吴中(木渎)智造园
热点解读 | 生物医药园区的一次大洗牌、万洋集团入主顾地科技获批、杭州临平出让两宗工业用地禁止发REITs基金、《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新政解读、资本市场又将迎来一家产业园区运营商、首个支持“商住改工”政策解读、张江M0政策解读联东第三品牌“三湾工业”来了
REITs专栏 | 易方达广开REIT获反馈易方达广开REIT底层资产解析、盘点申报中的产业园区REITs、华夏合肥高新创新产业园REIT、临港东久产业园REIT、安徽中安创谷REIT杭州西湖电子集团东谷软件园REIT、华泰紫金南京建邺产业园REIT
产业大数据 | PDS园产地免费试用
园区月报 | 23年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4年1月、2月
招商周刊 | (11.25-12.1)、(12.2-12.8)、(12.9-12.15)、(12.16-1.5)、(1.6-1.12)、(1.13-1.19)(1.20-1.26)(1.27-2.2)(2.3-2.23)(2.24-3.1)(3.2-3.8)(3.9-3.15)(3.16-3.22)(3.23-3.29)(3.30-4.7)
圈层活动 | 2024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珠海)、2023亿翰产业资源总裁会、2023产业资源生态高峰论坛、2023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大会、2023湾区产城创新大会、产业园区资源生态交流会(浙江站)、产业园区资源生态交流会(安徽站)、产业园区资源生态交流会(大湾区站)、第四届产业进化论暨产业服务生态峰会安徽省国资平台高质量转型发展2023专题研讨会(第三期)
线上论坛 | 园区规划与产品设计系列论坛产业园区双碳建设与能源管理大讲堂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