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迪士尼”爆火带来的文旅发展新思考


核心提示

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体验和自我表达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和演进。在互联网世界里,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梗、一个不经意的误解,就能引发一场全民狂欢。最近,“成都迪士尼”这个词汇火爆出圈,成为了无数网友热议的焦点。“成都迪士尼”——一个并不存在于地图上的景点,却因为一首说唱歌曲而意外走红,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成都迪士尼”现象不仅是一个网络迷因的传播案例,更是集体行动和情感投入的体现,它展现了社交媒体时代下人们对社交互动和文化创造的无限潜能。通过分析“成都迪士尼”的延热经验与爆火原因,我们可以深度感知消费者追求情感体验的趋势。延伸来看,“歌曲+旅游”的形式正在成为文旅发展新道路、新热点。利用歌曲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可以更好地拉近游客心理距离,彰显目的地精气神,传递独特情怀,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增强消费者黏性,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创新发展。



1

“成都迪士尼”爆火成为热门打卡胜地

中国目前仅有上海和香港两座迪士尼乐园,但最近讨论最多的却是地图上根本不存在的“成都迪士尼”。从数周前开始,“成都迪士尼”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这个“迪士尼乐园”位于成都武侯区玉林七巷的一个老社区内,里面没有城堡,只有一个健身器械——“骑马机”。这个景点的出现源于说唱歌手诺米的一首歌,歌词中包含了“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的内容,导致听者误以为是在说“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从而产生了“成都迪士尼”的梗。歌曲MV取景地位于也顺势被调侃成了“成都迪士尼”,成了网红打卡地。



成都迪士尼引起热议


诺米原本是《中国新说唱2024》中未能晋级的选手,在比赛中他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回应了评委的批评,发布了一首名为《谢天谢帝DISS》的MV。在MV中,他坐在成都某小区的跷跷板上,用充满激情的Rap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然而,由于发音的原因,网友们误将“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听成了“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从而诞生了“成都迪士尼”这个梗。这一简单的理由,简单的场景和简单的rap,却形成了如“迪士尼”一般的流量。在各大网友晒出的视频中,年轻人成群结队来到诺米拍摄MV的地方,坐在跷跷板上模仿他的“艺术行为”,甚至还有大爷大妈加入其中,和年轻人一起真实而具体地感受了一场“人造狂欢”。



MV《谢天谢帝DISS》片段


随着打卡人数的增加,小区周围设立了景点指示牌和围栏。清明节期间,面对这一场所吸引的大量人流,小区街道办连夜成立了“成都迪士尼服务中心”,并由爷爷奶奶们穿上红马甲自发组织游客入园,呼吁大家打卡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以保持“文明diss、有序diss、错峰diss”。



志愿者维持秩序


2

“成都迪士尼”延热经验与爆火归因

1及时的配套设施与人文关怀。


坐落在小区当中的“成都迪士尼”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挑战,如位置找寻困难、游客承载量低、侵扰小区居民等。按照往常应对思路,应当尽快封闭小区,“成都迪士尼”也就无法延续热度。然而,成都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凭借及时的配套设施跟进,实现了旅游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位置引导牌



指示牌与围栏



温馨提示



文明打卡须知



志愿者维持秩序并热心讲解


2在人造景点中寻求心理慰藉。


人造景点是指便于网友亲自体验并打卡的人造空间、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场所,随着参与人数增加,这些地点变成了“人造景点”,在网民的二次传播中衍生出新梗,并迅速传播。人造景点形成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能够社交并形成归属感的群体。随着话题的热度增加,越来越多的网红和自媒体加入其中,将会进一步推动话题的传播。


以成都迪士尼为例,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们不断模仿使用健身器、手势以及相关歌词,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而说唱歌手背后的故事也逐渐被揭示,使他的形象更加完整。人们在狂欢中寻找到不同的安全感。“成都迪士尼”之所以能汇聚如此多的人气,其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源自这些“朝圣者”之间的共鸣。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不论这样的“迪士尼”是否真实存在,人们都选择相信,并在此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人造景点


在这个创意无限的时代,人们通过不同途径探索美,创造美。一些地点或许起初并不具备特殊含义,但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它们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人工景点。这些景点之所以能吸引人们,是因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之间的共鸣,让人们追寻内心的梦想与渴望,提供心灵慰藉与激励。



引发共鸣


3年轻人对自由的追求与成都的松弛包容。


有关“成都迪士尼”事件,不少网友评论“太抽象”,“闲的没事干”。不过这“抽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心态的变化趋势:注重当下,接受抽象,不再去深刻反思每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当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关注眼前的感受和体验,享受当下的快乐,而不是过多地思考未来的长远规划或每件事的意义。这种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人对于生活压力的应对方式。


与此同时,接受“抽象”与年轻人对于个性和自由表达的追求有关。“抽象”的另一种表达是更具创意的、自由的、常人难以理解的,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独特视角和情感的渠道。而且在数字化时代,这种“抽象”表达方式更容易被传播和分享,从而使得年轻人更加热衷于抽象文化。然而,这种心态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完全放弃了深刻思考。相反,他们可能正在以一种更为内隐和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反思。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内心中默默探寻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通过显性的、教条式的方式去表达。



在包容中自由表达


抽象背后是松弛与包容的成都。单单年轻人对情绪发泄渠道的需求其实并不能导致成都“迪士尼”的爆红,其最关键的一环是成都及成都人民的包容与松弛。成都迪士尼火了,没有被封杀,成都选择用乐观和包容去与年轻人双向奔赴,在保证不扰民前提下,给了年轻人“发癫”的空间。


成都人民的自娱自乐、自得其乐气息,已经让其他省的网友羡慕声连连了。“我乐意”就是天大的事,其他有的没的,什么有没有意义什么高级低级趣味,损人不利己。就像迪士尼为什么成为成年人的圣地,它包容人、接纳人、慰藉人,给人造梦、予取予求。这次成都迪士尼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正当发疯的机会,它是“不稳重不成熟”那一面的牵引器,是短暂逃离日常琐碎的飞地。



成都迪士尼体验

3

延伸思考:

“歌曲+旅游”新文旅发展之路

歌声亦远方,且听且神往。从早在2008年发行却如今依然被全网翻唱的奥运主题歌《北京欢迎你》到吸收了古老云南音乐元素而使无数旅人心向往之的《彩云之南》,从充满激情与怀旧色彩的经典歌曲《上海滩》到刻画出城市独特气质且让玉林路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成都》……歌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能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传递情感与价值观,而且还能塑造和增强目的地品牌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消费者偏好的持续演变,目的地管理者日渐认识到有创意、有内容、有情感的歌曲在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增值方面的潜力与重要性。为此,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切入,回顾相关文献,梳理现有研究对音乐与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之间的学术研究,然后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歌曲,分析业界如何借助歌曲来提升目的地品牌资产,以期揭示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和工具,能够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营销价值。


1理论回顾:歌曲对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和意义


近些年来,旅游学界掀起了突破视觉范畴的多感官研究浪潮,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对象。歌曲作为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听觉营销手段,能够彰显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进而让目的地品牌更具吸引力。



赣州旅游宣传歌曲


歌曲能够构建目的地品牌意识


目的地品牌意识指潜在旅游者能够辨认或回忆出某一品牌属于特定目的地的能力,它与品牌在个体心目中存在的强度有关,包括品牌识别、品牌回忆、品牌形象等范畴。在该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然从感知形象、地理想象、情景展现等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比如有学者以歌曲《成都》为例,运用实验法揭示了目的地歌曲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水平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短暂重复对于强化情感形象的价值;有研究发现,地理想象作为一种由歌曲特征和个体所处文化环境共同引发的景观性感知,可以增强潜在旅游者对相关目的地的审美体验与心理关联性,特别是歌曲中携带的文化元素会成为潜在旅游者感知“非惯常”城市的主要工具。此外,歌曲的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的歌词类型、旋律类型、演唱者特征都会成为影响目的地品牌意识的潜在因素。


歌曲能够唤醒目的地品牌情感


目的地品牌情感是指在聆听完歌曲后,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品牌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和情绪体验。歌曲唤起的目的地品牌情感内容是复杂的,包括归属感、自豪感、遗憾以及未来期待等。比如有学者发现目的地歌曲作为听觉感官刺激,具有具身化的心理触发作用。换言之,当听到歌曲《成都》时,潜在旅游者会对悠闲的成都慢生活产生情感依恋与归属。当然,歌曲对目的地品牌情感的唤醒是深层的、复杂的,这种唤醒不仅是基于对歌曲中提及的目的地物理属性的感知,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设施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基于歌曲中所传达的与目的地有关的价值观、特殊故事和体验。另有学者基于叙事传输理论验证了叙事传输的价值,潜在旅游者会沉浸于歌曲所讲述的目的地故事,即便这些故事离自身的生活环境很遥远,也会引发其对目的地的高水平地方依恋。



歌曲能够强化目的地品牌忠诚


目的地品牌忠诚是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品牌的依恋,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愿意前往该目的地旅游。构建高度的目的地品牌忠诚是营销者的最终目的,也是学者们在研究歌曲的营销价值时的核心变量。从潜在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对歌曲的认知水平与感知程度都会影响情绪愉悦度与唤醒度,进而改变对目的地的旅游意愿;从歌曲本身的角度来看,词和曲在歌曲营销效果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的协同会诱发溢出效应,改变潜在旅游者的决策模式,提升对目的地的忠诚度。



2实践分析:利用歌曲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方式方法


社交媒体的发展提升了歌曲在目的地品牌资产增值中的权重。对于业界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好歌曲来塑造目的地品牌形象,形成能够引发听众共鸣的情感触点,是十分重要的。



形象识别度是歌曲营销的第一要义,也是目的地品牌资产的核心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将成都的悠闲形象传递给听众,无形之中激发了潜在旅游者前往成都体验慢生活的热情;“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仿佛已经让人看到了巍峨矗立的玉龙雪山,思考着如何享受风景旖旎的丽江。所以,旅游目的地想要打造有知名度、影响力、传播力的歌曲,需要紧紧抓住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景观和形象,提升歌曲中相关目的地的形象识别度。


情感吸引力是打动游客的关键之策


一首歌,一座城,一段情,一个人……歌曲之所以能够唤醒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愿,是因为它牢牢抓住了受众的情感诉求,并巧妙地利用节奏、旋律、音阶来实现氛围营造和情感传递。当前有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在尝试创作网红歌曲借以吸引游客关注,但是鲜有“出圈”者,或是因为歌词内容仅仅是美食和景区名称的直接堆砌,抑或是因为词不达意、曲不通情。反观歌曲《上海滩》,发行40余年却经久不衰,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上海滩的刻骨柔情和百年沧桑,听众从这首歌里可以听到家国、故园等声音,也可以在怀旧的旋律中品尝到人生百味。所以,无论是新作词曲还是老歌借用,目的地应当将自身形象定位、歌曲的氛围内容和听众的情感诉求有机结合起来,而非直接套用网络平台的“神曲”模板。


产品主题化是实现目的地品牌资产增值的落地之举


当潜在旅游者听了歌曲,带着憧憬与幻想来到目的地,他们非常渴望能在实地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对于目的地而言,为了满足旅游者的体验诉求,需要在旅游体验产品打造上大做文章。西安在主题化旅游产品打造方面是标杆化的存在。一首爆火的方言歌曲《西安人的歌》将西安的诸多知名景点、美食等都写进了听众的心里,其中出现的“600年的城墙如今让你随便触摸”拉近了西安古城墙和听众的距离,展现了一座既古老厚重又年轻可人的城市。为了不让游客的“古城墙”诉求落空,西安打造了讲述西安城墙独特IP的大型光影秀活动、科技感满满的“无人机+VR”城墙游览新形式、追赶数字空间消费新潮流的“西安城墙小武士”系列数字藏品……歌曲是营销工具和手段,让游客怀着憧憬来、跟着歌曲玩、带着开心走才是实现目的地品牌资产增值的最终目的。



西安人的歌


3对策建议:借流量歌曲“共鸣”,借高质量文旅“共情”


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歌曲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烙印,也成为游客认识和记住目的地的重要方式。一些歌曲甚至成为县城、乡村的文化名片,成为旅游打卡地的关键。由此,“因为一首歌,火了一座城”这在中国并不少见,《太阳岛上》《东方之珠》《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回到拉萨》《去大理》《成都成都》《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漠河舞厅》《永州记忆》等等。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所言,“一座城是一首歌的精神摇篮,而一首歌是一座城的声音名片。”


除了词曲工夫,这些歌能够打动人心,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在大城市受到挤压的年轻人开始向往轻松悠闲、充满人文气质的城市,这些曾名不见经传的城市不再是闭塞保守的代名词,反而成为浪漫诗意的栖息地。希望小小的隆回县,也是异乡异地远方人们憧憬向往的精神家园。卜希霆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多的文旅消费者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旅行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美丽的风景,而是拥有着别人歌声中的故事。


正是这样的故事与自己经历产生了共鸣,才能吸引大量的人前往打卡。说到底,最后各大城市比拼的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对此,笔者对“歌曲+文旅”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善用“流量”,乘势而上。借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新媒体是“流量池”,也是城市形象实力展示的新窗口,城市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拥抱新媒体,借助“流量”风口,网络“自来水”传播大势,为城市“借船出海”,讲好城市文旅发展的共情故事;


其次,整合“能量”,借势而行。城市总有千头万绪,文旅主官要审时度势,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自身优势与重点,以点带面,适时打造特色IP,尤其借势“流量”歌曲所传达的正能量内容,做好在地转化,将地方文商旅资源融合贯通,营造共鸣网红歌曲的沉浸式、故事化、体验感浓厚的地方场境与文化舒适物、旅游吸引物;


第三,保证“质量”,势在必行。地方品牌建设不能仅凭一首歌曲,高质量发展才是地方文旅发展的核心与方向,县域文旅还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提高游客旅游时的体验质量,歌曲可以引发“共鸣”,但高质量的文旅服务与环境营造才能深层次让游客与在地居民引发“共情”。

4

结 语

在深入剖析“成都迪士尼”这一独特的文旅模因现象后,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当代年轻消费者对于情绪价值的高度重视和追求。“成都迪士尼”的故事并未终结,它超越了单纯的网络现象,成为人们集体创造和共享的文化体验。这个偶发的“人造景点”,连接了个体与集体、现实与虚拟、创意与行动,展示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无限可能。而站在文旅发展的角度,我们则应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日益重视。这一现象不仅映射出社交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于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渴望,也突显了“歌曲+文旅”模式在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方面的潜力。“成都迪士尼”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情绪价值引导下的必然产物,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意和情感的融合,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进而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如何确保歌曲与目的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避免文化元素的表面化和同质化。其次,随着“歌曲+文旅”模式的广泛应用,如何维持目的地的独特性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防止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失真,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如何平衡游客体验与当地居民生活,保护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歌曲作为一种拉近游客心理距离、彰显目的地精神、传递独特情感的营销工具,具有巨大潜力和价值。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让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的歌曲成为打开目的地大门的金钥匙,成为目的地品牌资产增值的“能量场”,为文旅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目的地管理者应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与艺术家、音乐人的合作,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情感共鸣的歌曲,以此作为旅游营销的重要工具。其次,应加强对“歌曲+文旅”模式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失真的现象。第三,目的地应注重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游客提供深度、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增强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四,文旅目的地管理者应积极与当地社区合作,兼顾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保护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歌曲+文旅”模式,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满足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产业地产智囊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色地产诸葛亮-飙马中国,20余年专业、专心、专注为地市县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单式服务:
1、拿地顾问,联合国际国内机器人、科创名校、智慧医院、文化创意、养老产业资源,为特色小镇、特色商业街等特色地产项目战略策划顶层设计;
2、策划设计一体化,携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商业地产如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社区商业;产业地产如商旅、文创、科创、农创、大健康、运动休闲、养老教育、新经济园区开发,提供定位策划、概念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3、租售代理,携20余年千万方地市县菜单服务经验,为商贸物流地产、特色商业街等产业地产&商业地产项目招商销售;
4、项目诊断,为地市县问题项目提供解决之道;
5、全程顾问,以20余年积累的菜单服务经验为项目全程保驾护航。
联系人:何先生
联系电话:13816360547
网址:www.pmmarket.cn
微信号:sydcyx

更多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干货,请点击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